首页>公益事业>公益资讯
“情满两岸·立德树人——校园素质教育”交流座谈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8-07-09 16:15

  7月7日下午,由我会主办的“情满两岸·立德树人--校园素质教育”交流座谈会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行,同时拉开了“2018年基层教育工作者领导力培训”交流活动的序幕。我会名誉理事邵秀华及中华美学文化专项基金发起人林振中等参加了此次活动。来自台湾、山东、河南、陕西、云南及甘肃等省份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共100余人齐聚一堂,交流思想,畅叙友谊,共同围绕海峡两岸基础教育事业的教师培养、教学管理以及校园建设等具有实践意义的话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座谈会现场

  海峡两岸教育工作者畅怀交流、互相学习

  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各基层教育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展开了丰富的讨论和交流,改革和发展成为大家口中频频出现的热词,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及经验,大家各抒己见、共同交流。

  

台湾中华启蒙教育者发展学会秘书长张文斌主题发言

  中华启蒙教育者发展学会秘书长张文斌介绍:台湾岛内正在掀起一股“共同学习”的教育改革热潮,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学生之间共同学习,以期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构建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

河南新县宏桥小学校长吴国富发言

  来自鄂豫皖大别山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的宏桥小学校长吴国富介绍:宏桥小学建校15年来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所不知名的县级小学,成功打造了“宏桥教育模式”,成为新县基础教育名片。教育思路决定出路,学校通在办学特色方面深耕细作,编写了校本教材《美丽的红土地》《经典阅读》以及印编了《弟子规》等古今诗词,注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播;此外,学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人才的培养,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名师工作室,为教师搭建展示、研讨和交流平台,构建了“121三段式课堂模式”,尤其是英语学科创立的“七步法”课堂模式,在全国“和美论坛”教学改革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学校教师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陕西定边县第六小学校长田琳发言

  陕西定边县第六小学校长田琳提出:全日制寄宿制小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要任务,组织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打造“校园足球”“快乐读写”“幸福课堂”“缤纷社团”,四大品牌特色项目点燃孩子们的梦想,将知识宝库以更加鲜活生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各地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紧抓机遇、凸显特色

  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中的教育发展状况也是各个不同,但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山东,还是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的河西走廊,抑或中缅边境的七彩云南,他们都因地制宜地牢牢把握新时代下的发展机遇,探索出了独特的教育模式。

山东东平县教育局局长何冰作主题报告

  山东东平县教育局局长何冰表示:山东作为孔孟之乡,学生核心素养要根植于“仁、义、礼、智、信”时代内涵之中。借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机遇,东平县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建设,打通市、县、校三级高速信息通道,将互动教学、优课展评、课堂观摩、听课研讨、在线巡课、资源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教育资源网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打造便捷实用、开放共享、特色定制的教学课程,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兴趣,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甘肃康乐县苏集港程小学校长赵少华发言

  甘肃省康乐县苏集港程小学校长赵少华表示: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学校将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优势发挥出来,成立了“传统饮食技艺社团”。学生们通过制作油馃馃、馓子、麻花,糖油馃等,了解本地传统特色美食,感受传统饮食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陶冶情操的同时,树立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激发学生的乡土感情与家国情怀。

  云南德宏州拉影小学校长梁永超介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该学校虽然身处边陲地区,也能不断完善办学条件,稳步提升教学质量,甚至吸引了边境邻国缅甸大批学生前来就读,这些小学生不用乘坐交通工具,每天步行来就能到中国“留学”。通过创建“国门学校”文化窗口,开展双语教数学以及“国门书社”读书活动,让中缅两国的孩子们逐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不断深化中缅胞波情谊。

  以公益活动为纽带,深化海峡两岸民间交流

  两岸同胞一家亲,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教育人才,是两岸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大家相互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不仅推动了两岸基础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更拓宽了两岸民间交流渠道,深化了两岸民间交流内容。

  在接下来的6天时间里,大陆60名基层教育工作者还将参加“2018年基层教育工作者领导力培训交流活动”,届时将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专家就办学效能与综合素养、化解教师职业倦怠以及管理决策与执行等办学者关心的素质教育核心问题进行专业授课。适应时代新要求,基层教育工作者们用先进办学理念与管理知识,不断充实自我,催发出新的、有价值的教育主张,不断完善更加科学、系统、规范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推动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供稿 基金部)